你以为小冰只是一个聊天机器人?你错了
自2014年5月份诞生以来,小冰已经是第四代产品了。然而就像其他的产品一样,在不同技术的支持下,“聊天”产生了本质的差别。下面有一张图,这张图在机器的眼里会定义为:比萨斜塔,而在人的眼里它可能会是:图中的人需要帮助吗?这样的差距用直白的话来说,就是理性与感性判断所引起的差异。
微软旗下知名的语音交互AI有两个,分别是代表理性的小娜和代表感性的小冰。如果将她俩拟人化,那么小娜看起来会是一个管家,负责执行用户所指派的任务。而小冰则是朋友,用微软小冰负责人李迪的话来说就是,
她是在对话过程中激发的,而不是说具体命令。人工智能对话绝对不仅仅是这样,对话是一个全程。
人工智能如何实现感性?
这里就要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了。2015年,微软小冰日本版上线,其名为莉娜。微软当时的决策是找日本的Lawson便利店合作,用户可以通过和莉娜来获取此便利店的优惠券。再通过用户的账单来返回两个指标:1.用户拿到优惠券以后是否会去消费?2.拿到优惠券以后多久会是用掉?
2016年时,Lawson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这两个数据。指标1接近50%,而指标2则是少于7天。而Lawson自己在线下渠道推广的这些优惠券,其被使用的概率只有不到10%。莉娜在下发优惠券的时候完成对用户的一种指引,这个指引不是广告,而是一种感性的聊天手段。
因此这里就要引出CPS(Conversations Per Session)这个概念,即一次完整聊天期间对话的次数。小冰最大可以实现23次,日本版小冰即莉娜可以实现21次,美国版小冰即ZO可以实现17次。CPS的引入实际上是为人机交互增加语境,不过即便是标准,也是因厂商而异的。
谷歌的安卓N也可以在一次完整的聊天中实现多次对话,但是这些对话都是基于具体任务的。比如
“帮我买张电影票”
“好,要中间吗?”
“要。”
“要买可乐爆米花吗?”
“要。”
“要19点的吗?”
诸如此类,由一点引发的多次对话。李迪在聊天中也提到了微软小冰的竞争对手,他指出现在这些竞争对手正在初步进入服务行业,代替人类服务员去询问客户需要的内容。然而李迪却表示,这样的做法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并没有太大价值。
莉娜的做法则是与Twitter合作,代替厂商的运维团队,莉娜可以直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与消费者的交互,比如询问状况等。因此节省下来很多人力,据李迪介绍,莉娜确实存在一些做不到的事情,但是比起以往几十人的运维团队来说,现在只需要几个人盯住莉娜就可以了。
小冰的商业价值在哪?
刚才文章中提到了Lawson的案例,那么理论上来说广告是小冰的不二之选。可事实上,小冰目前是没有考虑过未来的商业模式的。#对,微软做事向来都是这样#
小冰首席架构师周力告诉虎嗅,对于小冰未来商业化的办法现在只有几个初步的构想:第一是幼儿教育。据研究显示,婴幼儿时期接受大量的对话训练可以极大程度开发婴幼儿智力。这就让许多微软内部的人把希望寄托在了小冰身上,他们建议小冰能够做出一个早交班本,代替朝九晚五的父母去陪孩子聊天。
第二是老人看护,这个建议来自于美国市场。ZO(美国版小冰)的感性交互功能得到了很多敬老院老人们的喜爱,因此才有了这样的想法。
可是,有喜有忧。人工智能的起跑线是数据,目前微软小冰的主要用户群体是学生。而在这个集群外的数据几乎为0。再少了数据的前提下,小冰甚至都无法实现基本的对话功能,更别提感性理性了。这也是目前微软小冰团队正在考虑的问题之一。
未来的方向还有可能是这样的:微软会向企业销售感性交互人工智能的开发套件,运用到像是旅游、医疗等行业。购买了小冰的厂商,只需要提供小冰一个数据库,就能让小冰替代整个运维团队。只不过要实现这样的功能还需要再等等,目前小冰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CAAP
Conversation As A Platform(以下简称CAAP),中文为交流即平台,这也是当下微软正在推进的一项业务。微软CEO在2016年的微软开发者大会上表示,语言包含极强大的力量。微软目前在CAAP上又垂直划分了多种产品,像是以功能交互为主的小娜等。
前一阵和高通的合作也许是一种暗示:微软可能要在移动设备上发力CAAP。所以小冰则就代表了这帮程序员最人性化的一面,它,或许这里我应该用“她”,并不能帮你开机关机,说不定以后可以,但至少现在不行。然而小冰在CAAP中却起到了独一无二的作用,以人为本的交流。
微软在数据方便非常有优势,只不过小冰的思路是这样的:数据结合应用,从而得到更大的数据。最终结果就是微软小冰不仅需要数据,还需要利用数据。而这更大的数据则可以反馈平台,为其他线产品提供帮助。
文章最后我想引用宋丹丹和赵本山共同出演小品中的一句台词来形容小冰(可能不太合适,但大概意思就是这样),
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美容,有人花钱按摩,今儿我雇个好活,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儿唠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