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JUMAO宽带宝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9|回复: 0

[转帖] 没有世纪大和解,只有利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16 09: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没有世纪大和解,只有利益  文/程度  编辑/王方玉  来源:巨潮商业评论(ID:tide-biz)

  没有什么比死对头握手言和的戏码更吸引人了。

  其实阿里和腾讯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死对头,两者之间的业务有些交集,但在更多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化,阿里是在做商业的基础设施,腾讯则是以社交网络为核心价值,去拓展游戏、内容、投资等多种业务。

  如果一定要说两者之间有竞争,那也是两者的边界竞争异常冲突。资本的扩张性决定了,两家企业即便是已经在自己原有的业务领域大获成功,股东、管理层本身也都不会满足于既有的成功,要不断扩张其“势力范围”。

  中国互联网企业因此出现了一个怪圈: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地扩张自己的业务半径,侵占其他企业的地盘以获取利润,才符合股东、管理层们的利益,最终导致一种流量与用户割据的局面出现。

  在互联网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市场,虽然巨头之间也存在部分业务的冲突,但从来没有像中国的互联网环境这样,存在如此严重的势力割据。这成为了互联网经济遭人诟病、引起监管机构警觉的核心原因之一。

  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要被迫在两个巨头之间选边站队,一度成了“常态”。

  过去8个月的时间里,市场监管总局对44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进行了立案调查。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互联网领域,而互联网领域,罚款则主要集中在了腾讯和阿里两家身上。

  规模不断扩大的边界征伐,在监管的最终落刀之后出现缓和。

  不少观察者都在判断,两家巨头打通生态之后谁将收益更多一些,或者在这些合作中哪些企业会受到影响(比如拼多多),但巨潮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在反垄断大背景下双方不得已而为之的合作,同时也标志着两大巨头未来的业务将更具“内生性”——这意味着双方会经历一个从双输到共赢的过程。

  在强势的监管面前做出妥协的姿态,算不上什么世纪大和解。更多的利益,才是资本降临在这个世界上所天然追求的一切。

  监管之下的握手

  在政府对反垄断的重视以及对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强调下,两大巨头的握手和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0年腾讯与360的“3Q大战”激烈正酣之时,可能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中国互联网行业之后的发展走向。

  彼时,虽然阿里、腾讯和百度,分别掌握了互联网最重要的三个入口,电商、社交和搜索,被外界并称为BAT,但整个互联网行业格局可以形容为“三超多强”。从“3Q大战”不难看出,其他互联网厂商仍然可以与巨头掰一下手腕。

  此后,在互联网的嬗变、迭代中,阿里与腾讯屹齐头并进、扩张地盘,形成掎角之势。阿里围绕核心电子商务业务衍生出物流、支付、云技术等业务,腾讯则依靠社交打造出了游戏、文娱等产品的娱乐帝国。

  自身业务之内,两家公司密集地对外高强度投资,各自构建起了庞大的生态圈,这些被投公司也被人们划入“腾讯系”或“阿里系”。

  新财富2020年11月的统计显示,通过密集对外投资,阿里和腾讯已各自坐拥超过10万亿元市值的生态圈。以影响市值为权重,各自都已达到相当于A股1/7的体量。中国前30大APP,7成隶属AT旗下。10亿中国网民的移动生活,被腾讯阿里合围。

  在2020年8月最新出炉的《胡润2020全球独角兽》榜单中,胡润总结道:“让我意外的是,在全球独角兽投资机构中,腾讯、阿里都在前十,而谷歌、微软、苹果和Facebook都排不到前面。”

  互联网巨头体量惊人,对整个市场生态、乃至经济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尤其一些与实体和线下结合的互联网平台型公司,如淘宝、美团、滴滴,具备“规则制订权”和向平台内的成员“征税权”,对于中小企业繁荣和就业更是有着重要影响。

  这期间也伴随着平台强迫商家“二选一”、收购构成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等乱象出现,影响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种局面最终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针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监管行动,最早可追溯到2019年下半年。2020年11月推出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尤其引发外界关注 ,并于2021年2月正式公布。

  在这些政策文件和官方媒体的政策解读中,“公平竞争”和“信息共享”被反复提及。前者是关于公平竞争、不得滥用市场地位;后者则要求信息和数据作为一种新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要依法共享。

  在政府对反垄断的重视以及对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强调下,两大巨头的握手和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交互创造价值

  在开放环境中,阿里可以借用腾讯的流量,腾讯可以借用阿里的场景。

  实际上,两大巨头的和解早有预兆。今年3月,阿里巴巴副总裁、C2M事业部总经理七公表示,提交了淘宝特价版小程序的申请,期待和腾讯的合作,但申请仍在审批中。

  虽然不清楚这种“逐步开放服务”究竟能够多大程度在生态系统中开展,以及距离具体实现还有多远,但开放生态系统,毫无疑问将是两利的事情。

  阿里是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腾讯是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两个原先彼此封闭的平台或系统的交互很容易创造出新的价值来。

  最简单来说,在开放环境中,阿里可以借用腾讯的流量,腾讯可以借用阿里的场景。

  当前的淘宝只支持支付宝支付,这为其划定了上限。截至3月末支付宝月活约为8.5亿,微信则超12亿,如果可以通过微信分享和用微信支付,其用户数量有望上一个台阶。

  对于微信来说,微信支付的交易场景增多了,交易量和佣金都能提高;沉淀在微信小程序上的交易总额也有希望大幅提升。数据显示,腾讯2019年微信数字商业GMV(小程序交易总额)已超过8000亿元,2020年的GMV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

  不过,当环境从封闭走向开放时,原本依托于封闭环境而生的商业机会也会消失、受益于封闭环境的优势也会减弱。典型的如微信小程序服务商中国有赞(HK:08083),其业务之一是帮助商家在微信上开店;还有如京东京喜,此前依靠接入微信一级入口迎来交易额的猛增。

  这在企业的股价表现上也所体现,7月15日港股市场,中国有赞的股价下跌了11.28%,而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股价都有小幅上涨。

  虽然总体来说,开放生态系统对于阿里、腾讯双方将是两利的事情,但是这种互利对于双方的好处似乎也并不均衡。有分析人士就指出,相比腾讯对于支付场景的需求,显然阿里更需要腾讯的流量,开放生态对于阿里好处更大。

  此外,从当前释出的消息来看,讨论的开放生态更多的是在两个巨头的自有平台体系中间,并没有涉及到整个“腾讯系”、“阿里系”的开放。巨潮倾向于认为,两家的握手是在反垄断大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合作,但具体开放到何等程度有赖于进一步的信息披露。

  有观察者畅想,两者若交汇,彼此“深入腹地”,或许将是中国互联网商业规则和格局改写的开始。

  考虑到这两大阵营已经几乎占据了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以及其对于被投公司的掌控力、话语权也大小不一,两个阵营之间的开放将会更加复杂,背后的利益纠葛更加盘根错节。

  但无论如何,监管部门对“平台经济”的期待是巨头搭台、中小企业唱戏。所谓的生态开放,绝不是巨头企业的强强联合,而是让中小企业在巨头的生态中获得更平等的地位。开放和公平的环境带来市场活动的繁荣和生机,这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从双输到共赢

  坚持在自己的主业中同样可以赚到足够多的钱。

  寻找增量不仅是互联网企业的难题,而是所有企业的难题。

  行业的衰落从内外部可以分为两部分:

  内部角度,行业主要产品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产品普及的红利消失,与竞争对手一起进入到精细化运营并抢夺存量市场的时期;

  外部角度,投资者不再将其视为具备成长空间的行业,增量消失意味着资本对业务的推动作用被削弱——将不再能实现短时间的超额收益,因此伴随着投资者的离开和估值中枢的下移。

  为了避免被划入到“衰退行业”的队列中,国内和海外的互联网巨头都在做出努力。但整体上看,全球市场里互联网巨头的估值中枢都在不断下降。这个过程在钢铁、石油、汽车、家电、PC等行业里一遍遍地出现,互联网公司没能从规律里逃脱出来。

  但令人奇怪的是,同样是在估值下降的过程里,美国的巨头们FAANG,在股价不断上涨的过程中完成估值的下降——市值越来越高,股价越来越贵,业绩在不断提升,市盈率越来越低;

  港股包括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情况,却完全不同——股价也跌,市值也跌,市盈率越来越低,唯独业绩在涨。

  阿里巴巴和腾讯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股价累计跌幅都达到了30%以上,市场分析基本上都将其归咎于反垄断措施,实际上谷歌、亚马逊、Facebook们同样在面对来自欧洲、澳洲等地的反垄断限制,但是其股价却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

  两地互联网巨头面对的问题都接近,但得到的反馈却迥然不同。

  我们从经济、产业、企业角度几乎找不到太多有说服力的理由,只能从监管的质量上找原因:中国对于互联网公司的监管能力、力度和所能产生的制衡结果都更加明显,而FAANG们所面对的监管则更像是“纸老虎”。

  市场很有可能是在预期反垄断监管将会影响中国互联网巨头的未来业绩,同时预期欧洲、澳洲的反垄断举措对美国互联网巨头的长期业绩几无影响。

  对于腾讯和阿里来说,接受甚至是迎合监管层意愿,就变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上文所说,两家企业原本在主营业务上是不存在激烈竞争的,既然边界扩张已经被监管层严格限制,那么恢复开战之前的宁静,也绝非不可以。

  更何况,阿里的新业务有很多进展不顺,而腾讯的兄弟们也各怀鬼胎。

  对边界扩张能力的削弱,将导致两家公司越来越聚焦在自身业务中——电商、金融、社交、游戏。

  FAANG们并没有太多采取边界扩张的方式,去获得营业收入、利润的增量,但亚马逊聚焦在电商(正在增加影视内容领域的业务,但也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无形商品),Facebook、谷歌9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互联网广告;奈飞的收入简单粗暴;苹果的互联网生态相对复杂,但绝大多数利润来源仍然是自己的主营业务——硬件。

  虽然扩张边界、去抢夺别人的地盘可以赚到钱,但几家国际互联网巨头的现实情况表明了,坚持在自己的主业中同样可以赚到足够多的钱,不一定有100%的增速,但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是没问题的。

  之所以能够成为巨头企业,与他们本身所处的赛道选择有决定性的关系。陌陌、BOSS直聘之类的企业,显然无法成长为万亿级的大企业,因为其本身就受到了所处市场规模的限制。

  可以预见的是,在短期的阵痛之后,阿里和腾讯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中,仍然可以挖掘出足够多的价值来,也足够支撑两个巨头股价的不断上涨,就像Facebook和亚马逊那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jujumao

GMT+8, 2024-11-29 06:35 , Processed in 0.04580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